深化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阂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全国人民正围绕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而不懈努力。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者,一名文艺工作者、文化机构管理者,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在推动实现夺取双胜利目标中,文艺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能为双胜利做什么?结合这段时间来的实践,我认为第一,个人要行动,用文艺作品表现、歌颂战斗在防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表现为战胜疫情、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工作和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二,发挥中国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属性,用艺术、用展览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第三,在国际疫情蔓延情况下,深入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加强疫后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云”端看展,优化信息资源

我认为,一块屏幕就是一个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推出的“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是建馆以来策划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捐赠作品展。疫情发生后,中国美术馆暂停对社会开放,但公共服务平台职能没有停摆。我们迅速在官方网站、微信平台推出线上展览,既有吴昌硕《红梅》、徐悲鸿《奔马》、毕加索《带鸟的步兵》等展品赏析,也有老舍、胡絜青藏画捐赠始末、熊秉明作品回家之路等感人捐赠故事,有深度也有温度。

看到各行各业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感人事迹后,我深受感动,第一时间发动馆员整理馆藏医护题材美术作品,策划线上展览“向医务工作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医护题材作品欣赏”。既有士气昂扬的版画《生命卫士》,也有讴歌奉献的雕塑《赤脚医生——覃祥官》,更多的是表现医务工作者平凡日常的翰墨丹青。这些作品虽创作于不同年代,但都饱含美术工作者对白衣天使的敬仰与尊重,彰显了医务工作者的“医德仁心”。

为使精品更好服务大众,中国美术馆还在官方微信公众订阅号的“展览”一栏推出“特别推荐”子栏目,点击便可欣赏“生命之树——中国美术馆藏非洲木雕艺术展”“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展”等25个近年优秀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官网上,“展示鉴赏”栏中的“在线展览”汇集了百余个展览,打造虚拟展厅体验,让观众与美术作品近距离对话;“馆藏作品”涵盖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数据,供观众随时查阅;“视频资源”以在各展览现场拍摄的短视频为主,方便观众在两三分钟内了解展览详情;“传播教育”栏中的“在线学习”提供上百期“美术馆讲堂”现场视频,使观众能够在家听讲座……

线上办馆,不仅考验美术馆对线下展览的转化,更考验其对网络、收藏、研究等资源的优化。线上美术馆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里遇见美好;线下美术馆也正在走出馆舍,将更多艺术之美带给大众。馆藏作品富有艺术魅力,新品佳作更具蓬勃朝气。

以“艺”战“疫”,唱响青春之歌

在这场持续的全民战“疫”中,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各行业工作者,用生命与情感、奋斗与奉献谱写了一曲青春的壮歌,我为这些不顾生命安危,怀着崇高使命感的人们所感动,带领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班的青年雕塑家们,以这些真实的、生活中的、普通的人物为原型,创作了30余件作品。

我本人以《使命》为题,塑造了一位身穿防护服的“90后”女军医,她以庄严的敬礼表达对人民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和内心的神圣使命感。这件作品以洁白的汉白玉石材质制作,象征白衣战士的圣洁与纯粹。是对医护工作者崇高精神的表现,是为医者仁心而树立丰碑。

这件作品创作完成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转载。我曾经创作过《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古代医学先贤的雕塑作品,因为医学关注人间疾苦,研究生命状态,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为什么要创作《使命》?我想,这场战“疫”中,所涌现出来的勇于奉献的人民大众,他们以担当、责任、使命、信念、坚强、果敢、热忱、无私……谱写了庄严、洪亮的青春之歌,自塑了一尊尊令人感动,受人尊敬的形象。我们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温度、时代精神的折射。他们使我们坚信,人民是希望所在!

目前,中国美术馆正在号召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进行主题创作,征集作品题材广泛,类型涵盖绘画、雕塑、书法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齐心合力,歌颂医护人员、人民大众的大爱和大美,深度挖掘这些平凡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我们也计划在疫情结束后,将这些作品策划展览、编辑成册并出版发行。

命运与共,通过艺术加强疫后国际文化交流

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据不完全统计,17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通过各种方式,纷纷高度评价中国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和对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意义。

目前,国际疫情蔓延,中国为全球战“疫”雪中送炭,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面对种种因疫情而起的谣言、阴谋论和歧视言行,在疫情后加强与深化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阂误会、促进民心相通相知的重要途径。艺术直指心灵,是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对此,我认为应在疫后注重通过艺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抗疫故事,增进理解,共同发展。基于此,我认为应从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阐释好中国抗疫故事背后的中国理念。具体而言,应聚焦抗疫现实,塑造出鲜明的“在场感”和“当下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从人性、人情、人本的角度,歌颂医务工作者伟大的奉献精神;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引发全人类的思想共鸣,构成中国抗疫故事从现实到精神的表达,让世界更加清晰、真实地了解中国。

二是通过经典作品有效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文化经典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结晶,是时代的标志。因此,传播经典就是传播一个国家的精、气、神和灵魂。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创作的经典作品,应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通过作品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儿女的团结力量,展现中国在抗击疫情中非同寻常的行动力,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这种制度引领下全民族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能让全世界感动,拉近人类共命运的真情实感。

三是积极扩宽对话途径,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大力拓宽对一些国土小、人数少国家的对话途径,做好文化交流的顶层设计,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增建文化设施,推动开展艺术经典的展览交流活动,实现文化对外传播在海外更好落地,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全面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亲近中国,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开展文化合作,积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推动促进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中国美术馆分别于2017年、2018年牵头成立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为促进联盟各国民心相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合作平台。

在这场持续的全民战“疫”中,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以及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以团结奋斗、不畏艰难的力量,与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

在这场命运与共的全球战“疫”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舟共济、共同战“疫”,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正确选择。

作为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中国美术馆应该在关键时刻为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开拓思路,迅速行动;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时刻怀有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